信息索引號 | 01404053X/2019-02256 | 生成日期 | 2019-03-21 | 公開日期 | 2019-03-25 |
文件編號 | 公開時限 | 長期公開 | 發布機構 | 江陰市司法局 | |
公開形式 | 網站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公開范圍 | 面向社會 |
有效期 | 長期 | 公開程序 | 部門編制,經辦公室審核后公開 | 體裁 | 其他 |
主題(一級) | 公安、安全、司法 | 主題(二級) | 司法 | 關鍵詞 | 政法,法制,行政 |
效力狀況 | 有效 | 文件下載 | |||
內容概述 | 2019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要點 |
2019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精神,按照上級政法工作和司法行政工作決策部署,緊扣打造“讓黨放心、讓人民滿意模范機關”,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全面統籌推進依法治市,扎實履行行政立法、行政執法、刑事執行、公共法律服務職能,著力服務大局發展,著力統籌法治建設,著力構建工作體系,著力改革創新發展,著力打造過硬隊伍,在新的起點鑄就司法行政工作新篇章,為推進高質量發展在全省領跑,助力“強富美高”新江陰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著力服務發展大局,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1、服務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充實各專項法律服務團隊,廣泛開展“法企同行”、“民營企業體檢”等活動。服務我市全面啟動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規劃,加強企業創新法律保護,推動形成鼓勵支持創新的社會共識。集聚律師、公證等優質專業法律服務資源,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法律服務高地。
2、開展服務“三大攻堅戰”專項行動。廣泛開展防范金融風險法治宣傳教育服務活動,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持續加大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力度。集聚公共法律服務資源,緊扣“病殘孤老災”特殊貧困人口和重點經濟薄弱村,開展法律扶貧活動。深入開展“綠色法治宣傳”“環保行政執法監督”等行動,綜合運用行政執法、法律服務等手段助推污染治理,積極開展環境損害公益訴訟、司法鑒定、法律援助等工作。
3、主動參與江陰重大戰略建設保障實施。圍繞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深化鄉村便民法律服務,拓寬新農村發展法律服務領域,規范村法律顧問制度運行,提高鄉村依法管理水平。圍繞深化集成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突破,用法規和制度鞏固和推進改革成果,完善法律服務長效機制,搭建法律服務機構與政府企業的對接平臺。
二、著力統籌法治建設,構建法治江陰新格局
4、加強黨對法治建設的全面領導。健全完善依法治市組織架構,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的全過程,推動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將法治工作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
5、強化法治江陰、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整合法治市(縣)區、法治政府、法治社會考核資源,開展法治政府建設成效評估,完善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目錄管理制度,健全法律顧問、公職律師在重大行政決策、政府合同審查中的參與機制。深化法治社會建設,大力推動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提升法治社會共建共治共享水平。
三、著力構建六大體系,全力開創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
6、健全科學民主的制度建設體系。強化重大行政決策規范化管理,完善重大行政決策目錄管理、網上運行機制,推動重大行政決策事項相關信息向社會公開,提高決策透明度。加大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力度,嚴格執行程序規定,未經合法性審查或合法性審查未通過的,不得提交上會。開展重大行政決策及規范性文件后評估工作,制定后評估年度計劃。開展規范性文件實質性審查,對違法違規的堅決予以撤銷,造成重大社會影響和嚴重后果的,依法依規追究責任。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重點,完成對1990年以來市政府制定的與機構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等不相適應的規范性文件的全面清理,及時修改、廢止不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規范性文件。
7、健全公正規范的行政執法監督體系。全面落實行政執法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管理制度,嚴格把好行政執法人員準入關,嚴禁未取得執法資格人員從事執法活動。繼續組織實施全市綜合執法隊伍素質提升工程,加大對鎮街綜合執法隊伍的培訓、指導和監督考核力度。深入推進行政執法公示制度、執法全過程記錄制度、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等“三項制度”,以剛性要求解決執法不嚴格、不規范、不文明、不透明等問題,全面提升執法規范化水平。要建立健全行政執法協調機制,及時協調解決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中出現的執法爭議和問題。要強化執法質量考評,切實提升行政執法的社會滿意度。
8、健全精準有效的法治宣傳體系。加強對全市普法工作的指導與協調。落實國家機關“誰立法誰普法”、“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深化普法責任清單、普法建議函、考核通報等工作制度,完成“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管理軟件的開發應用,實施全市公務人員學法考法、非人大任命領導干部法律知識考試,落實“每月一法”學習制度,組織征集以案釋法案例。探索建立以憲法為統領的普法和法治文化體系。深入開展憲法宣傳主題教育,組織活動。深入開展 “法潤萬家”春風行動、“4·8”司法日、法律六進、法治夏令營、“綠色法治宣傳”、“12·4”國家憲法日等“法潤暨陽”主題法治宣傳系列活動。統籌“市級場館、鎮街中心、村居站點”資源,在全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中嵌入基層法治宣傳和治理實戰平臺,推廣“小區匯客廳”、“居民議事堂”、“德法書香”等做法,打造基層善治新模式。
9、健全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圍繞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準的公共法律服務目標,年內鎮街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貫標達標率100%。拓展12348網絡平臺服務功能, 建成覆蓋全業務、全時空的法律服務網絡。加大法律服務供給,提供面向企業和公民個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法律服務。建立公共法律服務與政府重大決策、重大項目聯動機制,引導律師、公證、仲裁等專業力量及時介入,深入開展企業“法律體檢”等活動,把法律事務融入依法行政、服務企業轉型升級和風險防范全過程。圍繞“放管服”改革,創新公證服務體系。加強法律援助標準化建設,推進刑事法律援助全覆蓋,完成法律援助案件1800件。發揮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村(社區)法律顧問優勢,推行“家庭法律顧問”模式。積極推動政府資金主導、社會投入協同、公益捐贈輔助的公共法律服務多元投入機制的建立。
10、健全多元高效的矛盾糾紛化解體系。按照“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要求,建立以預防為基點的多元高效糾紛解決機制,全年矛盾糾紛調解率達98%。圍繞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重大節點,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大化解”活動,從源頭上控制和化解矛盾糾紛。加快人民調解小助手、醫患糾紛人民調解平臺的推廣應用,提升矛盾糾紛預警分析的信息化水平。規范整頓村(社區)調委會,年內市鎮村人民調解委員會規范化建成率達100%。大力推進法院、檢察院派駐式調解工作室建設。提升人民調解員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水平,年內打造和培育6-7個個人調解工作室和服務退役軍人的專門調解組織。按照司法部即將出臺的《行政復議制度改革方案》,完善行政復議機制。積極做好行政應訴工作,提高行政首長出庭應訴率,建立健全錯案通報和責任追究制。
11、健全一體運行的刑事執行體系。建立社區矯正委員會,構建以政治改造為統領的社區矯正“三期分段”“四個關鍵”“五大改造”新格局。構建以市級社區矯正中心為主體,未成年矯正修復基地、陽光幫扶基地為補充,司法所及相關社會組織為支持的社區矯正工作體系。加快推進“陽光回歸工程”的實踐探索,打造刑滿釋放重點幫教對象銜接管理江陰新模式。發揮市矯正安置幫教協會作用,建立一批具有本地特色、作用發揮突出的品牌基地。嚴格貫徹省《后續照管工作規范》,依托三級照管服務網絡和平臺,建立和完善以司法行政為主體、其他職能部門協同、社會力量參與的工作格局。
四、黨建引領強根基,全體激發司法行政工作新動能
12、堅持政治引領黨建先行。忠誠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政法姓黨”總要求,認真落實“首題必政治”常態化理論學習制度,深入開展“堅定信仰、信念、信心”主題活動。 以黨建標準化示范點為引領,大力開展“暨陽紅色先鋒”創建工作,全面規范黨支部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的工作制度。加大培育重大典型力度,組織開展“最美法律人”、司法行政先進集體和個人、“依法行政雙十佳”“優秀案例”等評選活動。
13、整合職能,強化基層基礎工作。深化基層司法所規范化建設,按照“基礎平臺”、“一線平臺”、“綜合平臺”的要求,繼續深化“365”工程,開展司法所分類建設試點,根據鎮街常住人口、轄區面積等情況,6月底前完成司法所大型、中型或小型所的分類建設方案。根據省廳即將修訂的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標準,實施基層民主法治創建提升工程,農村干部群眾對鄉村法治建設滿意率達到86%,年內爭創第4個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完成對司法所行政職能優化整合,統籌協調依法治鎮、依法行政工作,推動司法所、律師事務所、法律服務所“三所”共建,指導司法所建立和完善立法民意征集,鎮街重要決策、規范性文件、重大事項、政府合同的合法審查,以及鎮街綜合行政執法監督、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協調指導等職能的工作機制。
14、著力提升隊伍專業化水平。堅持“實戰、實用、實效”導向,加快推進隊伍專業化建設。圍繞職能拓展和深化全面依法治市,推進政府法制和司法行政業務重點,實施“普訓式”、“定制式”、“菜單式”相結合的“大培訓”。樹立“講政治、重實績、敢擔當、有品行”的選人用人導向,加強年輕干部的實踐磨煉和選拔使用,推動干部有序接替、良性發展。
15、更大力度落實從嚴要求。 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嚴格遵守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和黨的組織生活制度,堅決執行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契機,加強律師、公證、司法鑒定、基層法律服務的行風行業建設,加強行業監督,提升行業自律,全面提升群眾獲得感。弘揚求真務實和雷厲風行的作風,建立領導干部調研常態化、責任全程化,切實轉變作風,堅決杜絕“四風”問題回潮復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