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布會
      當前位置: 首頁 >  專題 > 新聞發布會首頁 > 新聞發布會
      璜土鎮第十四屆葡萄文化節新聞發布會
      時間:2022年8月18日
      地點:臨港開發區璜土鎮智慧葡萄園
      主辦單位:璜土鎮人民政府
      新聞發言人:朱小衛
      媒體:科技日報、中新網、新華日報、揚子晚報、現代快報、無錫日報、無錫廣電、江南晚報、江陰融媒體
      參加人員:江蘇省葡萄協會會長吳偉民、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博士黨支部書記王晨、江蘇省農業休閑觀光協會黨委書記陳宗元、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研究員陸愛華、江蘇省品牌建設促進會會員部部長虞群、江蘇省葡萄協會秘書長李良;無錫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黃華晟;延川縣農業農村局園藝站站長白新林;江陰市委常委、江陰臨港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張韶峰,江陰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金丹菁,江陰臨港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顧志強,江陰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萬小溪;市各部委辦局、臨港開發區相關部門領導、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商會及老干部代表、新聞媒體,璜土鎮黨政領導、優秀果農代表等。

      2022年8月19日,“踐行鄉村振興,實現光榮夢想”2022江陰·璜土第十四屆葡萄文化節正式開幕!

      8月18日上午,2022江陰·璜土第十四屆葡萄文化節暨新聞發布會在臨港開發區璜土鎮智慧葡萄園舉行。江蘇省葡萄協會會長吳偉民、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博士黨支部書記王晨、江蘇省農業休閑觀光協會黨委書記陳宗元、江蘇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研究員陸愛華、江蘇省品牌建設促進會會員部部長虞群、江蘇省葡萄協會秘書長李良、無錫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黃華晟、延川縣農業農村局園藝站站長白新林、江陰市委常委、江陰臨港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張韶峰、江陰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金丹菁、江陰臨港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顧志強、江陰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萬小溪、璜土鎮黨委書記謝挺、璜土鎮人民政府鎮長朱小衛,市各部委辦局、臨港開發區相關部門領導、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商會及老干部代表、新聞媒體、優秀果農代表、各相關行業的先進人物參加活動,共同分享第十四屆璜土葡萄節的豐碩成果,領略璜土人踐行鄉村振興、實現光榮夢想的靚麗風采。

      一部專題短片《璜土印象》帶大家細細品味璜土風采。吳偉民、王晨、陳宗元、黃華晟、張韶峰、金丹菁、顧志強、萬小溪、謝挺一起參加開幕儀式。江陰市委常委、江陰臨港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張韶峰宣布2022江陰·璜土第十四屆葡萄文化節正式開幕。江陰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金丹菁講話。江蘇省品牌建設促進會會員部部長虞群向江陰故鄉情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授牌。江陰臨港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顧志強、璜土鎮黨委書記謝挺啟動璜土葡萄職業技術學校開工儀式。璜土鎮人民政府鎮長朱小衛致歡迎辭。

      第三屆江陰好水果評比經過層層篩選、專家現場評分以及大眾品鑒產生了一批金獎、銀獎產品。江蘇省葡萄協會會長吳偉明、無錫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黃華晟,江蘇省休閑農業協會黨委書記陳宗元、江陰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萬小溪等分別為獲得者代表頒獎。

      活動中璜土葡萄人用歌用舞描繪他們平凡而辛勤的耕耘傳遞著他們的心聲。此次葡萄節還以線上直播的方式帶領大家近距離了解璜土葡萄講述甜蜜產業背后的共富故事在短短1個小時的直播中直播觀看人數3.5萬人著實為大家帶來了一場葡萄盛宴。

      近年來,中央農業產業強鎮項目智慧葡萄園等紛紛落戶,產學研成果在璜土加速轉化,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增添強大動力。璜土葡萄利用設施栽培,改善種植環境,推行高質量標準化栽培,建設智慧葡萄園,從藤稔到夏黑、美人指、陽光玫瑰,再到妮娜皇后,品種不斷更新,擁有近30個品種。“金土地”上長出“金葡萄”,璜土鎮先后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全國優質葡萄生產基地”“中央農業產業強鎮”,是名副其實的“江蘇省葡萄第一鎮”。近年來,璜土葡萄設施得到明顯改善,設施化率大幅提升;璜土葡萄優質率趨勢上升,行業評價不斷提升;璜土果農增收明顯提高,標準化生產逐步得到發展;璜土葡萄商品化率明顯改善,外觀形象明顯美化;璜土葡萄市場認可度不斷提升,客戶群體穩定發展。每年7月至8月,通過舉辦特色葡萄文化節,大力推廣璜土葡萄品牌。璜土葡萄被推薦為北京奧運會特供水果之一,先后獲評“最具影響力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中國追溯示范品牌”“江蘇省名牌產品”“江蘇省著名商標”,獲得綠色食品認證,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暢銷無錫及周邊城市,遠銷北京、天津、福建、浙江、廣東、海南等地區。據統計,璜土鎮種植總面葡萄面積8000畝,年產量1萬噸,產業產值1.5億元。

      近年來,璜土鎮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戰略,以質量興產業,以品牌促質量,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重點扶持特色果品等優勢產業,全力打造本土農產品品牌,全面激發現代農業“產業化、綠色化、標準化、市場化”內生動力,讓農產品“產得優、銷得暢、收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