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開
      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府信息公開 > 政府信息公開目錄 > 法規文件及解讀 > 市政府辦公室文件
      信息索引號 01404053X/2024-00233 生成日期 2023-12-15 公開日期 2024-01-03
      文件編號 澄政辦發〔2023〕66號 公開時限 長期公開 發布機構 江陰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公開形式 網站、文件、政府公報 公開方式 主動公開 公開范圍 面向社會
      有效期 長期 公開程序 部門編制,經辦公室審核后公開 體裁 通知
      主題(一級) 國民經濟管理、國有資產監管 主題(二級) 國民經濟發展規劃、計劃 關鍵詞 經濟,產業,通知
      效力狀況 有效 文件下載

      文件下載

      內容概述 關于印發《江陰制造強市建設工作任務》的通知
      關于印發《江陰制造強市建設工作任務》的通知

      各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各開發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江陰制造強市建設工作任務》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江陰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12月15日

      (此件公開發布)

       

      江陰制造強市建設工作任務

       

      根據《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加快建設制造強省行動方案的通知》(蘇辦發〔2023〕15號)、《市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無錫制造強市建設工作任務的通知》(錫政辦發〔2023〕44號)、《市政府關于印發江陰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澄政發〔2021〕46號)以及江陰市“345”現代產業集群建設相關文件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現制定制造強市建設工作任務如下。

      一、全力保障工業穩定運行

      到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無錫市比重達35%左右、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規上工業增速,規上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40萬元/人。到2030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5%左右。

      1.強化運行監測。持續密切跟蹤重點板塊、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運行數據,開展大宗商品價格、工業用電監測及預警,強化市、鎮街園區聯動,加強分產業情況分析,前瞻性把握各產業運行特點及走勢,采取針對性舉措保障產業平穩高質量發展,推動工業經濟各項指標運行在合理區間。(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各鎮街園區)

      2.狠抓增量突破。瞄準產業鏈主攻方向開展精準招商,引進一批產業鏈龍頭、高附加值的優質項目。落實重大產業項目推進機制,圍繞項目“落地、開工、生產、達產”等關鍵環節,抓好項目全流程服務。強化小微企業進規模,企業進規模業孵化載體(平臺)建設。大力支持引導各地引進銷售總部、企業總部,推動現有企業把產能留在江陰。(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務局,各鎮街園區)

      3.加快存量提升。辦好“問道面對面、政企直通車”系列座談活動,增進政企溝通,強化為企服務,護航產業鏈發展;開展重點產業需求摸排,大力引入國家、省級等高端平臺在我市召開專業性配套對接會,積極組織參加區域產業鏈上下游協作配套活動,幫助企業穩客戶、抓訂單、拓市場。持續對接重點央企、世界500強、實力民企、金融機構、高校院所,梳理推動與央企既有合作事項落到實處。(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商務局,各鎮街園區)

      4.育強企業主體。大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實施創新型企業培育行動計劃,加強各類優質企業上市輔導、人才引培、技人才引培知識產權保護等服務。用好“江陰企業家日”等平臺,講好“澄商”故事,做好企業堅強后盾,舉辦系列素質提升高級研修班,培養一批優秀企業家。到2025年,優質企業數量占規上工業企業比重超過20%;營業收入超百億元工業企業數達6家,培育省級領航企業5家左右;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數量達230家,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2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達2500家,“雛鷹”、“瞪羚”、“準獨角獸”入庫企業分別達1100家、850家、60家。(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發改委、市工商聯、市金融監管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各鎮街園區)

      二、培育壯大“345”現代產業集群

      到2025年,我市納入無錫4大地標產業集群和6個優勢產業集群的營業收入總量達到5700億元,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40.5%。到2030年,形成1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先進制造業集群,2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1.加快推進“五個一”重點工作。緊緊圍繞“一個規劃(產業鏈全景圖)、一套專項政策、一支產業基金、一份招商目錄、一場對接(招商)活動”五大重點工作,大力推動高端紡織服裝、金屬新材料、石化新材料三大千億級主導產業加快強鏈、整合提效,集成電路、高端裝備、新能源、生物醫藥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精準補鏈、壯大規模,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綠色環保、現代物流、健康文旅等五大未來產業建鏈延鏈、搶先布局,力爭到2025年,全市千億級產業集群達到5個,超百億元集群達到3個。(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文體廣旅局,各鎮街園區、霞科辦)

      2.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融通發展。大力推進產業協同,搭建開放共享、互利共贏的產業發展融通平臺,暢通大中小企業間的信息溝通渠道和要素流轉通道,共同提升我市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競爭力。在產業鏈內部貫通生產、流通和銷售環節,整合產業價值鏈“微笑曲線”高附加值的上下游環節,促使產業鏈供應鏈的增值增效。鼓勵大企業集團通過項目合作、投資入股、兼并重組等方式,加強與中小企業的融通合作。到2025年,全市認定產業鏈集群龍頭企業20家左右。(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金融監管局,各鎮街園區、霞科辦)

      3.積極創建特色產業園區。實施“產業集群+特色產業園區”產業模式,以各產業園區為建設主體,全面排摸工業園區基礎,推動各板塊立足自身特色資源和產業基礎,強化發展規劃引領,明確產業主導方向,提升載體建設水平,完善精細化管理和各類保障措施,到2025年,全市建設和培育產業特色明顯、產業鏈集聚度高、核心功能突出、產業承載力強的無錫市特色產業園區不少于8個。加快培育省級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示范引領全市制造業轉型升級。(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務局、市資規局、市住建局、市工改辦,各鎮街園區、霞科辦)

      三、加速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到2025年,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2%以上,規上工業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占無錫市比重達16%,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全市外貿出口額的比重達18%,每年支持產業前瞻及關鍵技術研發、產業化關鍵技術攻關項目15項左右。到2030年,地標產業、優勢產業創新能力和水平全國領先,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加快建設重大創新載體平臺。圍繞我市“345”現代產業集群,支持創新型領軍企業、科研院所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以及省級以上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加快建設清華大學無錫應用技術研究院精密光電研發中心,推動長三角太陽能光伏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加強內涵建設。聚焦“一灣一谷一區一港”建設,重點打造一批“生產、生活、生態”深度融合、“創新、創業、創投”緊密結合的“三生三創”科創載體,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全鏈條孵化育成體系。到2025年,全市新增科創載體面積不少于300萬平方米。(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各鎮街園區)

      2.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研究生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研發機構,深化產學研合作。到2025年,全市國家產業、技術、制造業創新中心數實現零突破,新增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30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0家,新增市級以上創新聯合體超18家。(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各鎮街園區)

      3.推進產業基礎再造。推進實施一批產業基礎再造項目,持續完善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等政策。貫徹落實省關于鑄造、鍛壓等基礎工藝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加速行業轉型提質。至2025年,力爭新增首臺(套)重大裝備6項,累計推廣應用首批次材料3項。(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次材料,各鎮街園區)

      四、大力推進數實深度融合

      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超800億,70%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達76左右。到2030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網絡化全面普及,重點行業基本實現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

      1.推動數字產業化發展。大力發展以集成電路、物聯網、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為代表的數字產業。以集成電路先進封裝為主攻方向,優化發展特色晶圓制造,積極引進設計企業,帶動裝備和材料產業壯大發展。全力推進江陰市微電子產業園、江陰集成電路設計創新中心、尊陽集成電路封測產業基地建設,加快形成江陰集成電路產業“一園一中心一基地”發展格局。圍繞服務型制造,以物聯網平臺型企業創建為抓手,在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儀器儀表等行業率先培育一批細分領域應用平臺型企業。支持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等關鍵環節開展工業軟件產品研發和技術攻關,推進工業軟件的集成應用,培育一批工業軟件企業。依托霞客灣科學城、綺山湖科創谷等“一灣一谷一區一港”載體建設,積極布局元宇宙、車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未來產業。(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商務局,高新區、臨港開發區、華士鎮、霞科辦)

      2.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深入推進數字經濟提速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圍繞智能制造,培育代表未來智能制造水平的“標桿企業”。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加快工業設備和業務系統上云上平臺,推動更多制造企業“上云用數賦智”。穩步推動對全市企業開展免費數字化診斷、培育智能化應用場景30個,實施輕量化智能化改造項目40個,每年組織開展各級“智改數轉”推進活動不少于30場。到2025年,實現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全覆蓋,省重點工業互聯網平臺數量累計達5個,培育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服務商累計達30家,星級上云企業累計達到500家,全力實現“燈塔工廠”零的突破。(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各鎮街園區)

      3.夯實信息基礎設施。加快提升云數網支撐能力,支持算力中心建設,進一步擴大我市算力資源供給。加快“千兆城市”建設,有序推進骨干網擴容,協同推進千兆光纖網絡和5G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推動5G商用部署和規模應用,到2025年,累計建成省級及以上5G全連接工廠4家。(責任單位:市工信局、無錫通管辦江陰辦事處、江陰電信、江陰移動、江陰聯通、江陰有線、中國鐵塔江陰辦事處)

      五、加快促進轉型發展

      到2025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22年降低8%,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江陰制造品牌持續擦亮、質量明顯提升。全市工業領域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到2030年,生產性服務業重點領域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0%以上,涌現更多國際知名品牌。

      1.加速傳統產業改造。以紡織服裝、化工、冶金和金屬制品行業為重點,鼓勵傳統行業企業加快應用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材料實施技術改造,每年實施重點技術改造項目100個。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產能,提升制造業本質安全環保水平。(責任單位:市工信局、市發改委,各鎮街園區)

      2.打響江陰制造品牌。大力實施標準、質量、知識產權戰略,鼓勵企業主動參與制定各類標準,支持培育自主創新品牌。到2025年,力爭規模以上企業首席質量官全覆蓋,新增“江蘇省省長質量獎”(含提名獎)1家(次),新增“無錫市市長質量獎”“無錫市質量管理優秀獎”3家(次),新增“江蘇精品”5個以上,新增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國際、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數200項以上。(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各鎮街園區)

      3.促進制造服務融合。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深入實施生產性服務業倍增計劃,開拓新業態、激發新需求,到2025年建成市級“兩業”深度融合試點10家,形成“兩業”融合標桿引領典型1家左右,每年新增省級以上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和工業設計中心(研究院)3個左右。(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工信局,各鎮街園區)

      4.推動產業綠色發展。積極打造零碳工廠、零碳園區、零碳基金。推進重點行業節能降碳,開展工業領域能效領跑行動,推動免費節能診斷高耗能工業企業全覆蓋,每年組織實施節能與循環經濟重點項目10個以上。依法實施重點行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健全“散亂污”企業監管長效機制,推廣資源集約循環利用,積極推行綠色制造和綠色產品認證,推動重點企業開展產品碳排放對標和碳足跡認證。深入推進工業園區升級改造,持續推進工業企業資源利用績效評價。到2025年,新增省級以上綠色制造示范企業(工廠)20家以上。(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資規局、江陰生態環境局、市市場監管局,各鎮街園區)

      六、著力優化發展環境

      到2025年,全市制造業貸款余額占全部貸款余額比重達30%,上市企業數量達75家、占無錫市比重保持領先,每年新增國家級產業科創人才10人左右。到2030年,綜合金融實力穩步增強,產業治理現代化水平國內領先。

      1.加大金融賦能力度。推動設立“澄易貸”政銀企對接平臺,建立優質企業白名單和融資信息服務機制,用好澄易貸、人才科創貸、轉貸資金等工具,暢通產融供需對接。聚焦產業發展強短板、補缺項的核心環節,構建股權投資生態系統,聚力深化基金發展賦能效應,推動實現基金資源的精準導入和賦能。鼓勵加快發展知識產權、股權、倉單、訂單、應收賬款等各類新型質押融資業務,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擴大綠色信貸業務規模。支持民營企業債券融資,鼓勵更多金融機構參與民營企業債券融資專項支持計劃。加大培育支持擬上市企業力度,持續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不斷創新優化企業IPO、再融資、并購重組等協調、推進、資金支持服務舉措。(責任單位:市金融監管局、人民銀行江陰支行、金融監管總局江陰監管組、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工信局、新國聯集團,各鎮街園區)

      2.推動對外開放合作。大力推進外資企業總部化、基地化建設,加快推動安姆科科技研發有限公司省級跨國公司功能性機構認定推動安姆科科技江陰制造基地建設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做好外資擴存量基礎性工作,實施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利潤再投資行動;引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及產業鏈延伸類、配套類項目,推動全市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各鎮街園區)

      3.提高數字化治理水平。持續推進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建成聯勤聯動指揮、智能監測預警、輔助研判決策、數據共享賦能、智慧應用監管五大功能,豐富各類數字治理場景,擴大場景建設價值,提升治理場景實用實效,建強江陰市城運中心,完善數字底座支撐能力,提升城市運行領域共建共享程度,健全共享協同平臺體系,加速提升城市治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改革,優化項目全生命周期平臺,做強“澄策之窗”平臺。(責任單位:市城運中心、市數政局、市澄策之)

      4.加強要素保障。落實“暨陽英才市數政局各類重大人才工程,加大產業工人、技術工人培養引進力度,強化產業發展人才支撐。劃定工業園區保障線,健全工業用地多元化供應體系。保障水、電、煤、氣等有形要素穩定供給。全面落實稅費優惠政策,統籌現代產業發展資金,加強省、市、區產業政策協同聯動,推動創新、金融、人才等政策向“345”現代產業集群聚焦傾斜。(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資規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各鎮街園區)

       

      附件:制造強市建設主要指標

       

       

      附件

      制造強市建設主要指標

      一級指標

      序號

       

      2022

      2023年目標

      2024年目標

      2025

      目標

      責任部門

      質量效益

      1

      規上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萬元/人)

      39.1

      39.3

      39.5

      40

      工信局

      2

      制造業增加值占無錫市比重(%

      34.4

      左右

      34.5

      左右

      34.8

      左右

      35

      左右

      工信局

      產業結構

      3

      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

      38.4

      39.5

      40

      40.5

      工信局

      4

      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全市外貿出口額的比重(%

      13.9

      15

      16.5

      18

      商務局

      5

      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

      -9.1

      年均增速高于規上工業

      增速

      工信局

      6

      我市納入無錫4大地標產業集群和6個優勢產業集群的營業收入總量(億元)«

      4528

      4800

      <span style="color:black;個優勢產業an style="font-size:11.0pt;">5200

      5700

      工信局

      創新驅動

      7

      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

      1.84

      1.9

      1.95

      2

      科技局

      8

      規上工業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占無錫市比重(%

      15.5

      15.8

      16

      市場監管局

      9

      國家產業、技術、制造業創新中心數(家)«

      0

      0

      力爭1

      發改委

      科技局

      工信局

      數實融合

      10

      兩化融合發展水平△

      73.7

      74

      74.8

      76左右

      工信局

      11

      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億元)

      634

      720

      790

      870

      工信局

      綠色發展

      12

      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22年降低幅度(%

      3

      5

      8

      工信局

      企業實力

      13

      營業收入超百億元工業企業數(法人口徑)(家)

      4

      4

      5

      6

      工信局

      14

      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家)△

      141

      170

      200

      230

      工信局

      15

      制造業上市公司數量占無錫市比重(%

      34.1

      全市領先

      金融監管局

      16

      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家)

      2071

      2200

      2350

      2500

      科技局

      要素保障

      17

      制造業貸款余額占全部貸款余額比重(%«

      32.41

      31

      30

      30

      人民銀行

      18

      新增國家級產業科創人才數量(人)«

      5

      8

      10

      10

      組織部

      工信局

       

       

       

      圖解政策關聯解讀:一圖讀懂《江陰制造強市建設工作任務》

       

      • 收藏
      • 打印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