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開
      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府信息公開 > 政府信息公開目錄 > 法規文件及解讀 > 市政府文件
      信息索引號 01404053X/2024-05782 生成日期 2024-10-15 公開日期 2024-11-01
      文件編號 澄政發〔2024〕37號 公開時限 長期公開 發布機構 江陰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公開形式 網站、文件、政府公報 公開方式 主動公開 公開范圍 面向社會
      有效期 長期 公開程序 部門編制,經辦公室審核后公開 體裁 通知
      主題(一級) 國民經濟管理、國有資產監管 主題(二級) 其他 關鍵詞 產業,技術,通知
      效力狀況 有效 文件下載

      文件下載

      內容概述 關于印發《江陰市加快培育未來產業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關于印發《江陰市加快培育未來產業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各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高新區管委會,臨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現將《江陰市加快培育未來產業的實施意見》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江 陰 市 人 民 政 府

      2024年10月15日

      (此件公開發布)

       

      江陰市加快培育未來產業的實施意見

       

      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打造支撐江陰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因地制宜前瞻培育未來產業,提出如下意見。

      一、發展方向

      重點培育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未來能源、空天技術、人工智能制造等5個創新基礎較好、成長較快的未來產業;跟蹤量子科技、腦科學與類腦智能、元宇宙、深地深海、低成本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一批力量尚在集聚、遠期潛力巨大的未來產業。到2027年,初步形成“5+X”未來產業體系,建成未來產業特色園區2個,培育面向未來產業的技術(產業、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2個,引育未來產業頭部企業1家、未來產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家,科創“新物種”企業2家,引育未來產業領軍人才團隊2個,爭創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未來產業規模達到300億元。到2030年,未來產業發展體系基本完善,建成未來產業特色園區5個,打造5個左右融合應用場景,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成果,未來產業規模達到800億元。

      (一)重點培育5個快速成長的未來產業

      1.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支持江陰集成電路設計創新中心、武漢大學長三角科技創新中心等科研機構,開展6G核心芯片設計及器件關鍵技術研究,加快光通信核心器件研制;推進第三代半導體先進封裝技術、以氮化鎵、氮化鋁等為代表的半導體材料研發和以碳化硅功率器件為代表的高度集成電子器件研制,加快建設微電子產業園,籌劃布局數字科技產業園、軟件信息產業園等特色園區。

      2.生命健康。結合江南大學創新資源,重點聚焦基因編輯與檢測、前沿蛋白質生物化學技術和以工業生物酶、微生物代謝工程、現代發酵工程等為代表的合成生物前沿技術;以數字診療設備、遠程醫療設備、醫用機器人、高端體外診斷儀器與試劑等為代表的智能醫療儀器與設備,加快建設多層次基礎支撐和共性技術平臺,提升全產業鏈協同創新水平。

      3.未來能源。依托南京理工大學江陰校區新能源學院、氫燃料電池供氫循環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加強先進氫能和新型儲能技術研發。氫能領域重點支持工業副產氫提純、水電解制氫、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等多種制氫技術攻關,發展加氫機、熱交換器、壓縮機、儲氫裝備等氫能儲運關鍵設備,膜電極、氫氣循環泵、極板等氫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推進交通運輸、能源、新興及交叉等領域氫能應用。新型儲能領域重點發展全釩液流電池、液態金屬電池、固態鋰離子電池、新型鈉離子電池、金屬空氣電池等新一代儲能技術,推動能源電子產業融合升級、實現新型儲能在發電側、電網側和需求側全場景推廣應用。

      4.空天技術。重點聚焦衛星應用服務、航空航天關鍵零部件、低空航空器等領域。衛星應用領域,加快建設遙感與先進制造產學研基地等平臺,重點發展遙感、測繪、通信、導航、探測等衛星配套服務,推進新一代收發組件、微波射頻芯片、MEMS傳感器及測控設備等產品設計與制造。航空航天關鍵零部件領域,重點發展機身大件加工及部件組裝、航電設備、機載設備、航空發動機等關鍵零部件研發制造與精密加工,加快推進清華大學無錫應用技術研究院精密光電研發中心建設。低空航空器領域,緊抓無錫大力發展低空經濟機遇,依托我市鋰電池產業基礎,開展飛行器電池研發及封裝服務業務。

      5.人工智能制造。依托江陰市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江蘇省工業互聯網智能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培育發展機器人及集成系統、通用型智能裝備、行業性人工智能等領域。推進重點企業面向不同應用場景開發低成本交互型、高精度型等人形機器人整機產品和集成系統,加快發展人形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全面提升自主化水平。以自主設計、系統配套為重點,圍繞人工智能制造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快突破智能傳感器、智能器件、控制系統等核心零部件。加快推進智能芯片、智能信息材料和智能傳感器集群化、規模化發展。加速創新場景賦能,打造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行地,實施“AI+未來工廠”創新引領行動,推進AI大模型在工業領域落地應用。

      (二)拓展X個未來產業新方向

      瞄準量子科技、腦科學與類腦智能、元宇宙、深地深海、低成本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前沿領域,多方向、多路徑開展不確定性未來技術預研,深度挖掘行業應用需求,積極尋求前沿技術轉化與產業化的突破點,搶占未來產業新賽道。

      二、重點任務

      (一)先進技術賦能工程

      1.強化前沿技術跟蹤。建立前沿技術“瞭望站”機制,加強與國內頂級科技信息研究機構和產業發展智庫的對接交流,依托專業力量組建前沿技術跟蹤研究小組,圍繞“5+X”未來產業,定期跟蹤收集、發布行業前沿技術成果動態,組織行業領域專家篩選符合未來產業方向的前沿技術成果。主動對接世界制造業大會未來產業發展論壇等尖端產業論壇、峰會,籌劃在江陰設立分會場。積極籌辦未來產業技術交流大會等活動,鼓勵支持企業家、工程師、政府招商人員參與尖端技術國際研討會、展覽會、產品交易會,實時深入了解前沿技術發展方向和領域。(責任單位:科技局、發改委、工信局、商務局)

      2.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整合全市創新研究力量,成立江陰市產業創新研究聯盟。用好“霞客之光”創新攻關計劃,引導重大創新平臺、高校院所、龍頭企業圍繞前沿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開展原創性研究。對在澄布局的國家實驗室(基地)、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及省實驗室,按照“一事一議”方式予以支持。深入調查研究未來產業亟需突破的關鍵核心技術、共性技術,綜合運用 “揭榜掛帥”“賽馬制”等項目組織方式,激發企業創新主體作用。(責任單位:科技局、教育局、工信局)

      3.加快技術成果轉化。加強與第三方專業服務機構合作,搭建未來技術公共賦能平臺、科技成果轉化供需對接平臺,提供涵蓋應用研究、驗證、商業化等全鏈條公共服務體系,鼓勵支持企業與本地或國內外科研院所開展技術轉讓、委托研發、聯合研發等項目合作或共建重點實驗室。鼓勵產業園區建立一批符合未來產業定位的產業中試基地,支持未來產業領域的初創型企業集聚發展。深入實施“江陰—清華創新引領行動計劃”、產學研雙百行動計劃等,深化與清華大學、武漢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國內外高校院所的戰略合作,推動更多前沿創新成果在澄轉化落地。支持重點高校、科研院所等在澄建設一批實體化運作、市場化運營的技術轉移機構。(責任單位:科技局、工信局、市場監管局)

      (二)未來場景領航工程

      4.建立應用場景供需對接機制。重點梳理我市城市、港口等場景資源,建立應用場景供需對接機制,編制應用場景機會清單和年度供給計劃,探索“未來場景+試點試驗+推廣應用”的全周期場景設計機制。廣泛征集場景解決方案,推動政府需求及企業能力精準匹配,將應用場景轉化為企業的市場機會。鼓勵大中小企業結成應用場景“聯合體”,由行業龍頭企業牽頭場景組織設計,利用眾智、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吸引中小企業參與,有序開放場景供給。(責任單位:各產業鏈牽頭單位以及相關職能單位)

      5.實施科技應用場景搭建工程。聚焦綺山湖科創谷、青山未來社區、霞客灣科學城等重點片區,圍繞自動駕駛、健康醫療、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等重點領域,集中打造一批未來工廠、未來交通、未來商業、未來社區等應用項目。積極引入并鼓勵行業龍頭企業牽頭組建“應用場景基地”,形成以場景為驅動,引領新技術驗證、新產品應用、新商業模式開發的應用創新模式。(責任單位:各產業鏈牽頭單位以及相關職能單位)

      6.加快應用商業閉環。持續推進政策創新,支持一批未來技術首臺(套)重大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件等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和推廣應用。支持行業管理部門優先運用未來技術強化行業管理和服務,鼓勵市場主體積極開拓商業化應用場景。依托進博會、世界智能制造大會等重大活動,運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技術,開展智能一體化平臺、智能生產制造、全場所智能感知等場景應用展示。(責任單位:各產業鏈牽頭單位以及相關職能單位)

      (三)平臺載體筑基工程

      7.加快打造創新平臺。支持創新型領軍企業、科研院所圍繞國家戰略急需和我市優勢產業領域,建設省級以上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深化與懷柔科技城等原始創新戰略高地的合作,共同打造一批綜合實驗室、企業協同創新中心、未來產業概念驗證中心、中小試基地。聚焦“一灣一谷一區一港”,重點打造一批“生產、生活、生態”深度融合、“創新、創業、創投”緊密結合的“三生三創”科創載體。(責任單位:科技局、發改委、工信局)

      8.加快建設服務平臺。加快建設一批面向未來產業的技術研發、產業孵化、檢驗檢測、科技咨詢、標準制定等公共服務平臺,提供專業的法律、會計、稅務、標準、產權、咨詢、培訓、展示、人力資源等中介服務。(責任單位:發改委、科技局、人社局、市場監管局、司法局、稅務局)

      9.充分用好飛地平臺。運營好北京、上海、深圳等“科創飛地”,發揮科技創新“前沿觀測站”作用,積極對接京津冀、上海大都市圈、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創新資源,共建離岸孵化器,吸引支持成功孵化的高技術成果項目優先到我市落地轉化。支持本地企業在科技資源密集的國家(地區)設立研發中心,主動承接海內外優質創新資源轉移,大力支持重點企業、研究機構等在我市設立研發中心、智慧工廠、培訓中心等。(責任單位:科技局、組織部、發改委)

      (四)新興主體薈聚工程

      10.加強未來企業培育。鼓勵現有行業頭部企業布局未來產業前沿領域,支持企業牽頭科研院校搭建未來產業創新聯合體,培育一批未來產業“鏈主”企業。積極引導未來產業中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成長為國內領先的“小巨人”企業。建立企業精準挖掘機制,主動發掘和培育一批未來產業領域高技術、高成長、高價值企業,構建“雛鷹—瞪羚—準獨角獸”企業梯隊。探索開展產業培育賽馬制,利用市場競爭機制篩選重點領域最具競爭力的技術、產品和企業予以支持。培育科技中介服務機構,促進未來產業資源要素流通,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責任單位:科技局、工信局)

      11.加大未來產業項目招引力度。建立未來產業項目遴選、儲備機制,發現遴選一批顛覆性技術項目。深挖國內行業頭部、腰部企業技術溢出、增資擴產等需求,大力引進企業研發中心、先進制造中心等項目,集聚和招引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好、帶動作用強的未來產業重大項目。打造專家型招商團隊,聚焦未來產業細分領域,加強產業投融資政策、行業發展報告、上市企業招股等專業知識學習,深化與頭部投資機構合作,全力打造一支投行化、專業化招商隊伍。(責任單位:商務局、科技局)

      12.加快特色園區建設。支持各功能區布局打造未來產業特色園區,推動未來產業應用場景在園區內率先落地。加大未來產業“新物種”企業、高端人才和研發團隊的招引力度,形成產業集聚態勢。對未來產業重點產業園區予以招商、培育等方面重點支持,對獲評國家級、省級特色產業園區的運營主體,予以獎勵。(責任單位:工信局、發改委、科技局、商務局)

      (五)高端人才領雁工程

      13.加大人才招引力度。研究制定未來產業核心人才庫和緊缺人才圖譜,優化“暨陽英才計劃”系列政策。依托“江陰國際人才港”等專業化人才服務平臺、南京理工大學江陰校區和江南大學江陰校區等高校、鄉賢會等組織、風投創投機構,加大對人才團隊的招引力度,對未來產業全球尖端人才,堅持“一人一策”,量身配置工作專班和創新資源。按規定落實人才落戶、住房保障、子女入學、醫療養老等服務,鼓勵對未來產業新領域新崗位給予適當補貼。組織“霞客杯”創新創業大賽、“江陰—清華創新引領行動”“智薈澄”等活動,定期組織和參與未來產業“黑科技”路演活動。(責任單位:組織部、科技局、人社局、教育局、住建局、衛健委、民政局)

      14.加強人才培育培養。建立未來產業人才跟蹤培養機制,長期穩定支持南京理工大學江陰校區、江南大學江陰校區、江陰職業技術學院等本地高校建設未來產業相關領域院系、專業,培育未來產業方向專業人才。打造政府、企業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組成的人才培育聯盟,建立與未來產業發展相匹配的科技創新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選拔與評價機制,建設共享人才信息平臺。鼓勵龍頭企業與高校共建未來產業領域人才培訓基地,開展產教融合試點。(責任單位:組織部、教育局、科技局、人社局)

      15.創新人才使用模式。靈活設立雙聘、兼聘、全職等多元化崗位,推動人才在高校院所與企業之間合理流動。加大對重點企業人才支持力度,向省級以上人才企業、行業頭部企業、重大產業項目,支持定向精準引進優秀緊缺人才。強化柔性引才理念,開展“教授專家柔性進企業”活動,支持企業以科技成果作價入股、股權參與收益分配、建立研究生校外實習基地等形式柔性引進優秀人才。(責任單位:組織部、人社局、教育局、科技局)

      (六)創新生態培育工程

      16.增加創新資金支持。積極申報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指導重點企業申報國家、省、市各類重大項目、企業技術創新項目等,定期發布各類科技攻關項目。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對未來產業相關項目,通過技術改造設備獎補、技改專項貸、股權投資等形式予以支持。完善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增信功能,加大對未來產業領域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責任單位:科技局、財政局、發改委、工信局、人行)

      17.大力發展耐心資本。籌劃組建空天經濟、未來能源等未來產業創投基金,跟蹤大規模私募股權創投基金投向,更加科學精準地錨定“種子企業”,引導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等市場化創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長、投硬科技,支持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發展壯大。加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首貸投放力度,加強重大科技攻關、前沿技術創新等重點項目金融保障。(責任單位:發改委、財政局、市場監管局、人行、新國聯集團)

      18.加快夯實數字底座。進一步擴大全市算力資源供給,加快5G、千兆光網、數據中心、算力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公共算力中心,提供普惠算力、工業數據訓練集等服務。引導和加大公共數據向未來產業開放共享力度,鼓勵行業數據開放。探索開展公共領域授權運營,依法依規為未來產業企業使用相關數據提供便利應用。(責任單位:數據局、工信局)

       

       

      政策關聯解讀:《江陰市加快培育未來產業的實施意見》政策解讀

      圖解政策關聯解讀:《江陰市加快培育未來產業的實施意見》政策解讀

      • 收藏
      • 打印
      •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