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號 | 01404053X/2025-03302 | 生成日期 | 2025-08-12 | 公開日期 | 2025-08-12 |
文件編號 | 公開時限 | 長期公開 | 發布機構 | 江陰市農業農村局 | |
公開形式 | 網站、文件、政府公報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公開范圍 | 面向社會 |
有效期 | 長期 | 公開程序 | 部門編制,經辦公室審核后公開 | 體裁 | 報告 |
主題(一級) | 農業、林業、水利 | 主題(二級) | 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 | 關鍵詞 | 農村,農民,鄉村振興,報告 |
效力狀況 | 有效 | 文件下載 | |||
內容概述 | 2025上半年工作總結及下半年工作打算 |
今年以來,市農業農村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委決策部署,聚焦鄉村全面振興戰略布局,錨定農業強市目標,積極探索符合江陰實際的農業農村改革發展道路,高效統籌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任務,各項目標任務穩步有序推進。
(一)糧食安全穩產穩供。筑牢底線穩總量。嚴格落實糧食安全和穩產保供政治責任,緊扣“穩面積、增產量”核心目標,夏糧播種面積12.81萬畝,同比增加1400畝,總產3.94萬噸。由于歷史罕見干旱天氣,單產307.79公斤/畝,比去年減8公斤/畝。秋糧生產早部署早落實,據調度,秋糧種植面積17.64萬畝(其中水稻播種面積15.4萬畝,豆類、紅薯等面積2.24萬畝),機插秧率達88%。夯實根基固支撐。完成全市耕地質量監測點修復更新,新建省級土壤墑情監測點4個,持續開展17個部、省、市耕地質量監測點的生產記載、試驗實施、樣品檢測等監測任務。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實施耕地有機質提升行動,推廣有機肥施用2500余畝,完成江陰市土壤三普成果匯總初稿。提質增效優供給。聚焦“菜籃子”保供穩價,統籌推進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上半年,蔬菜播種總面積9.62萬畝,產量19.03萬噸。顧山永安、月城雙涇蔬菜基地啟動基礎設施改造提升項目2100畝,著力打造設施完善、管理規范的標準化示范基地。
(二)農業產業創新創優。強體聚能筑平臺。農業“三園”(市級科技園、鎮級產業園、村級特色園)體系穩步構建,持續推進璜土、顧山兩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入庫省級農業農村重大項目18個,截至7月底,累計完成投資17.93億元,完成率達64%。科技賦能興種業。深入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加大人工智能、無人農機等前沿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應用,加快推進“長江三鮮”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創新中心建設,助力提升農業現代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品牌引領提品質。冰清鰣魚、華西大米等品牌持續叫響,全市現有綠色和有機農產品144個、區域公用品牌2個,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78.51%。狠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水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完成無錫市級以上定量監測397批次。長江“十年禁漁”工作持續發力,積極開展長江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投放各類魚苗共計53萬尾。
(三)鄉村建設見行見效。統籌規劃繪藍圖。堅持規劃引領,實現所有有規劃發展村的行政村村莊規劃全覆蓋,立足鄉村振興要求和鎮村資源稟賦,集聚多方要素,梳理優質項目,突出產業發展,加快城鄉要素雙向流通,推動鄉村內涵式發展。環境整治換新貌。鞏固“三清三治”村莊環境衛生專項整治行動成果,14個“美麗農居”重點推進村穩步建設,創建省級綠美村莊6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管護合格村占比維持在95%以上。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累計獲評省宜居宜業和美鄉村40個,啟動澄東南片區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規劃。文化鑄魂增底蘊。文化傳承保護扎實推進,完成“錫劇”“工藝百壽圖”等非遺傳承人及鄉村文化能人摸排,建立需求檔案,推薦參與省級專項培訓,推動傳統技藝創新。長涇鎮蒲市村案例獲評江蘇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創新實踐優秀案例,以融合發展模式助推鄉村振興。
(四)村級發展有力有序。深化改革創新激活力。穩妥推進承包地流轉管理工作,探索延包機制、穩定承包關系。農村產權交易項目納入無錫平臺管理,成功交易1063宗,成交金額達1.47億元。扎實推進農村集體資產清查利用專項行動,持續深化問題整改,做好“后半篇文章”,督促各鎮街與村實現問題“清零”,目前累計整改問題1662個。壯大集體經濟強實力。鞏固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落實無錫“雙百行動”部署,持續推進新一輪集體經濟薄弱村幫扶工作,健全市領導、市級部門結對掛鉤機制,落實市領導年終走訪慰問經濟相對薄弱村資金350萬元,目前,已有18個村經營性收入超300萬元。上半年,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53元,同比增加5.2%,增幅城鎮居民0.8個百分點。助力農民致富添動力。完善農民數字技能培訓體系,依托“頭雁”培育、“新農人”實踐所建設、高素質農民培育等項目,加強政產學研合作,培育一批數字農業管理、智能裝備維護、農產品電商運營等專業技術人才。上半年,培訓高素質農民5期、380人,“新農人”隊伍建設持續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