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站在黨和國家戰略全局、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高度,深刻理解把握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根本保證、人民立場、法治導向和時代特征等,以高效能社會治理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保駕護航。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读暯秸勚螄碚返谖寰碇校暯娇倳浿赋?,“社會工作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黨長期執政和國家長治久安,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和人民幸福安康。”《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健全社會治理體系作出改革部署,提出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等一系列改革舉措,進一步明確了新征程上健全社會治理體系、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的目標任務和實踐要求,為我們做好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提高政治站位,深刻理解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論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次提出“社會治理”這一全新概念,并圍繞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出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社會治理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成為新征程上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們要站在黨和國家戰略全局、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高度,深刻理解把握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根本保證、人民立場、法治導向和時代特征等,以高效能社會治理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保駕護航。
堅持黨的領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黨的領導,既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也是健全社會治理體系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善于把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社會治理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方方面面,回顧黨的歷次全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黨的二十大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黨中央始終把加強黨的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把加強黨對社會治理的領導、加強黨組織建設擺在最突出位置,強化各級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不斷擴大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構建黨組織領導下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堅持人民至上。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核心是人”。創新社會治理,最終是為了讓群眾得實惠。只有堅持社會治理為了人民,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使人與人的關系理順了、和諧了,社會才能安定有序、和諧穩定。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大多數工作直接同最廣大人民群眾打交道,檢驗的是人民立場、人民情懷,必須把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黨的優良傳統和新技術、新手段結合起來,不斷創新為民謀利、為民辦事、為民解憂的制度機制,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法治導向。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依法辦事是基本遵循,只有維護法律法規嚴肅性權威性,堅持在法治軌道上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才能確保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從信訪領域看,不少信訪問題是因為一些部門單位不依法辦事造成的;信訪問題產生后,遲遲得不到解決,也與一些部門單位不依法履職、不依法解決有很大關系。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把社會治理放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局中謀劃推進,提高黨員干部依規依法解決問題、防范化解矛盾風險的能力,引導群眾更多通過法律程序、運用法治手段定分止爭,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環境。
堅持多元共治。社會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各領域各層級各方面形成整體合力。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實現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當前,我國社會治理事務艱巨繁雜,責任雖在政府,但活力在社會,潛力在市場,只有發揮社會協同作用,動員社會各方面參與,才能更好激發全社會的活力。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統籌好政府、社會、人民三大主體,圍繞共建、共治、共享這一目標,調動引導各類社會力量和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推動社會治理模式從單向推動向雙向互動轉變,從線下向線下線上融合轉變,從單純政府“大包大攬”向更加注重社會協同轉變,切實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把握工作重點,發揮社會工作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社會工作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通過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提出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賦予了其新的重要職責。面對我國社會結構深刻變化,特別是新興領域迅速發展和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規模持續擴大的客觀實際,必須更好把握社會運行規律和治理規律,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堅決履行好黨中央賦予的使命任務,以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貢獻力量。
加強新興領域黨的建設。隨著經濟成分和就業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在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等新業態就業人員越來越多,要積極適應新形勢新任務,不斷增強黨在新興領域的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抓好新經濟組織黨建工作,針對非公有制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的不同特點,完善黨組織設置方式、職責定位和管理模式,引導將黨建工作融入企業日常生產經營,積極探索黨組織和黨員有效發揮作用的載體機制,提升黨建工作實效性針對性。抓好新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壓實業務主管單位責任,深化行業協會、商會黨建工作和改革發展,加強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社會中介組織等黨的工作,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理順日常工作機制,加強分類指導和監督管理,促進新社會組織健康發展。抓好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和服務管理,堅持“管行業也要管黨建”原則,發揮網信、市場監管、交通運輸等部門職能作用,落實平臺企業責任和屬地責任,加強算法等合規指導和執法監督,推動社會保險擴面增效,推進“友好場景”和“暖心驛站”等服務陣地建設,及時就地協調解決涉及勞動報酬、休息休假、社保繳納、職業傷害賠償等方面利益訴求,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基層政權建設?;鶎邮歉母锇l展穩定的第一線,也是推進社會治理的重心和基礎,必須堅持黨建引領,下更大力氣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著力建強基層組織,加強鄉鎮(街道)、村(社區)黨組織建設,構建黨委領導、黨政統籌的鄉鎮(街道)管理體制,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強化對基層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統籌推進各領域黨的建設,扎實做好抓基層打基礎工作。著力完善基層機制,創新基層綜合治理協調機制,利用區域化黨建工作平臺,依托黨群服務中心等載體,把資源、服務、管理力量向基層傾斜,加強城鄉社區建設,強化網格化管理和服務,持續破解“小馬拉大車”問題,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家門口的優質服務和精細管理。著力配強基層力量,選優配強村(社區)兩委班子,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注重日常教育培訓,扎實推進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工作,積極發揮駐區單位、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志愿者等的作用和專業優勢,形成工作合力,不斷增強基層治理效能。
加強凝聚服務群眾工作。當前,群眾工作對象更加多元,群眾訴求更加多樣,群眾工作環境更加復雜,對更好凝聚服務群眾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自覺把社會工作作為群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群眾工作方法,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深入一線、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統籌做好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工作,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吸引更多群眾參與社會治理。抓好人民建議征集工作,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用好當前各類征集渠道,完善征集網絡,探索創新線上和線下、被動接收和主動征集、廣泛征集和專題征集相結合,形成征集、響應、落實、轉化、反饋有效閉環,把群眾智慧力量轉化為社會治理創新的不竭源泉。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堅持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反復出現的問題出發,壓實屬地責任和部門責任,拿出更多有力舉措通堵點、疏痛點、消盲點,著力解決老百姓普遍關心的教育、就業、社保、醫療、住房、養老等方面問題,努力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主動擔當作為,履行好信訪部門為民解難、為黨分憂的政治責任
信訪工作是社會治理從末端向前端延伸的重要制度性安排。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充分運用信訪工作獨特政治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發揮其在群眾利益協調、訴求表達、矛盾調處、風險防范等方面重要作用。
在密切聯系服務人民群眾上下功夫。信訪工作是送上門來的群眾工作,人民群眾找到信訪部門,體現的是對黨委和政府的信任。堅持將信訪工作作為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維護民利、凝聚民心的重要工作,積極搭建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連心橋”,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傾聽群眾呼聲,回應群眾關切,把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關懷溫暖送到人民群眾的心坎上。當好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健全吸納民意、匯集民智工作機制,及時反映人民群眾所思所想所盼,為黨中央、國務院科學決策提供有益參考。準確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規律,帶著感情和責任解民憂、疏民怨、暖民心,發揮好通氣和消氣作用,不斷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夯實黨長期執政的群眾根基。
在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問題上下功夫。群眾利益問題很多是通過信訪渠道反映出來的,及時就地解決問題、化解矛盾,是信訪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完善信、訪、網、電等渠道,進一步構建群眾家門口的信訪服務網絡,方便群眾就地就近向各級各部門反映問題。圍繞群眾每一項訴求都有人辦理、都依法推進,深入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壓實受理部門程序推進、職能部門實體解決責任,堅持“三到位一處理”,依法處理問題、實質性解決訴求,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深入開展信訪問題源頭治理,弘揚“四下基層”優良作風,落實領導干部接訪制度,強化預防在前、調解優先、運用法治、就地解決,最大程度把群眾訴求解決在萌芽狀態、化解在基層,從源頭預防和減少信訪問題發生。
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上下功夫。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是信訪部門的重要任務。信訪干部處在化解處置矛盾第一線,感知風險最敏銳、化解應對最有利。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常態化開展信訪矛盾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及時發現苗頭性問題,提前介入矛盾協調處理,最大程度消除各類不穩定因素。持續抓好突出矛盾化解攻堅,緊盯重點領域和群體,著力解決好各種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切實減少矛盾問題積累集聚、外溢上行。圍繞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精準分析研判信訪形勢,加強預判預警預防,依法穩妥處置各類敏感性群體性風險,確保信訪秩序平穩有序,確保社會大局安全穩定。
來源:江蘇信訪公眾號
審核人:張慧
|
江陰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版權所有 江陰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主辦
蘇ICP備05002806號
|
![]() |
|